認識大腦,我們才剛剛站上起點
■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
“發(fā)現(xiàn)了人類大腦中的GPS”,這是愛德華·莫索爾和梅·布萊特·莫索爾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的理由。在昨天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,這對科學家夫婦先后作了關于大腦空間位置細胞的演講。
在演講的后半部分,愛德華·莫索爾拋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:機器大腦(或者說人工智能)何時能像人腦那樣進行空間導航?他表示,目前看來,這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實現(xiàn),而且尚有許多倫理問題有待解決。
要讓機器導航學會情感記憶,必須先“讀懂”人腦
人類大腦是如何進行導航的?比起手機里的導航軟件,人腦的導航系統(tǒng)更加復雜:比如,當你回想起某個地點,不僅想到的是去往那里的路徑,還有沿途的風景,更有那個地方留給你的酸甜苦辣的記憶。
這是因為人腦中有個海馬體,里面有各種不同的位置細胞,它們負責編碼方位、時間、路徑等各種信息。而且,加入了情感的信息,記憶會更加鮮活,信號也更容易被傳遞出去——這在實驗室中已經被證明。
“我們觀察到,小鼠聞到巧克力的氣味就會去一個位置,而聞到香蕉氣味就會去另一個位置,它們在那里會獲得不同的獎勵。由此,我們記錄到海馬體內不同細胞活躍的信號。”莫索爾夫人說,這些位置細胞即使在動物靜息狀態(tài),比如睡眠時,也會進行環(huán)境信息的編碼。當然,對于一些更復雜的信息編碼機制,科學家還在研究中。
如此復雜的導航信息,顯然不是現(xiàn)在的衛(wèi)星導航系統(tǒng)可以做到的。倘若要求手機導航根據你曾經的經歷,挑選一條讓你走起來更心情愉悅的路線,它一定會“暈菜”。
那么,人工智能何時才能達到人腦的導航水準呢?愛德華·莫索爾認為,這還要等科學家搞懂大腦的機制之后,才能開發(fā)出更高效的算法來。“我們現(xiàn)在不是很了解大腦中的導航機制是否與計算機上的一樣,因此只能先進行比較性探索。”愛德華透露,英國倫敦有一個人工智能團隊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,“未來也許會做到,但前路還有許多障礙需要跨越。”
牢記倫理界線,不能用腦科學技術去“讀心”
要讓機器學會感知情緒和情感的確很困難。因為人的經驗獨一無二,由其引發(fā)的情感情緒也因人而異。“與基因類似,即使用我的基因復制出了另一個‘我’,但她卻不具備我的經驗和體驗。”莫索爾夫人說,我們可以給予機器所有大腦細胞的功能,但經驗還是無法完全復制。
由此,他們引出了另一個涉及倫理的話題:假如在培養(yǎng)皿中培育出一個大腦,它是否會擁有自己的記憶?如何判斷它是否擁有意識?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。“無論科學發(fā)展到何種階段,我們都不能越過倫理和道德的界線。”愛德華·莫索爾說,我們不能利用一些腦科學技術去“讀心”,窺探他人的意圖,雖然目前科技還無法做到這一點,但有時候,“當你特別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,就會忘記界線。”莫索爾夫人接過話茬說,人工智能的運用一定要小心,比如,用人臉識別追捕罪犯當然是好事,可萬一識別錯誤抓錯了人該怎么辦?“盡管腦科學發(fā)展的速度非常快,我們對大腦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,可我們只是剛剛站在了起點上。”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