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動身體也能創(chuàng)作水墨畫,水墨概念藝術亮相中華藝術宮
一滴水,一點墨,足以走向世界。
舞臺上,以古琴演奏家龔一的《高山流水》開篇,著名舞蹈演員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黃豆豆身著傳統(tǒng)墨韻的服飾,隨古箏演奏家陸莎莎的弦音一起,呈現(xiàn)出一幕充滿東方意蘊的“水墨大戲”。這場別致的演出,也是“水墨概念藝術大展”的開幕式。作為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(jié)的系列展演活動,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主辦的“水墨概念藝術大展”,11月11日在中華藝術宮0米層22、23、24展廳正式揭幕。
展覽現(xiàn)場
有別于傳統(tǒng)水墨畫展,本次“水墨概念藝術大展”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路徑、以“民族·現(xiàn)代·傳承”為主題,聚國內外31位當代水墨名家的全新力作,用水墨的大視野、大語境贊大美中華。參展藝術家就中國“水墨概念”發(fā)展之態(tài)勢、就“當代水墨”創(chuàng)作衍化之格局,在本土對“民族文化DNA”作集體表述。
中國的水墨藝術始于唐,成于宋,盛于元、明、清,比西方水墨早近千年。“一滴水,一點墨,足以走向世界。”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朱剛是這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,他表示:“中國水墨藝術源遠流長,早已是東方文化的基因之一。也是因為有了水墨,中國的漢字書寫也成為一種藝術,并足以比肩西方藝術。到了今天,水墨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一種獨特藝術,更是一種世界性的視覺語言。越來越的外國觀眾也開始品讀水墨的意蘊和價值所在,很多西方藝術家也從中國水墨藝術中吸取營養(yǎng)。”在朱剛看來,更具開放性的水墨藝術也早已擺脫了小眾的架上藝術的拘囿,成為和服裝、陶瓷等生活元素息息相關的元素,“在當代,水墨賦予了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”。
中國水墨因時而興,乘勢而變,隨時代而行。這次展覽上,來自世界各地的水墨名家?guī)е麄兊膭?chuàng)新作品而來,展出展品多為藝術家感應時代變遷的創(chuàng)作,展現(xiàn)了水墨藝術的當代性和賦能作用,不少作品更是突破水墨畫在傳統(tǒng)層面只著重紙本和墨韻的表達,將寫“意”“境”“情”融進毫墨。作品中,不乏劉國松《午夜的太陽之二》、周韶華《金山銀!贰⒊鸬聵洹读炎-關山萬里》等6米巨幅水墨作品,也不乏數字化技術創(chuàng)作的實驗性水墨作品。在互動影像裝置《墨之韻》的展品前,一位觀賞者面朝展品中央的感應裝置,隨意舞動自己的身體,電子大屏幕上的水墨則伴隨她的身體動作即興“作畫”,傳統(tǒng)水墨畫意境在新的載體中產生了更多的表現(xiàn)可能性。
周韶華,高山仰止,142.5×361cm
在主辦方看來,展覽提出的“水墨概念”,是能以更寬廣的胸懷包容不同的藝術創(chuàng)作、以更深遠的視角面向未來藝術的發(fā)展,為藝術家營造一個國際化的藝術百花園。參展人的組成結構也與過去常見的“水墨展”不同,以更大的包容性匯聚了海內外不同藝術觀和風格的藝術家:其中,王冬齡、谷文達、楊詰蒼、卓鶴君、盧禹舜、徐累、;饒、彭薇等藝術家,在近數十年水墨藝術發(fā)展上各有建樹;也有借鑒水墨藝術進行創(chuàng)作的外國藝術家,如美籍韓裔KOO KYUNG SOOK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聯(lián)展邀請了在“新水墨”概念拓展上建功頗豐、筆耕不輟,卻長期“內斂”的上海藝術家群體,且在有限的數額中占據了相當比例,其中包括張雷平、陳家泠、李厚、陳九、鄭重賓、石墨、陸春濤、邱黯雄等,其創(chuàng)作年代從上世紀末延續(xù)至今年。
本次展覽展期一個月,含水墨主館、交互館、延伸館和光明親子體驗區(qū)內的“三廳一區(qū)”,免費向社會開放。展期內,將安排五場專題講座,常設“水墨概念”數字裝置藝術互動分館、師生水墨文創(chuàng)作品延伸館和“少兒水墨體驗親子活動專區(qū)”。在專區(qū)內,小觀眾們可與劉國松、谷文達等水墨藝術家同場創(chuàng)作。同期開展的“上海青少年水墨大賽”倡導“文化傳承”,與孩子們開展趣味書法、韻味書畫,帶領青少年走進和了解中華優(yōu)秀文化藝術精髓。
互動影像裝置《墨之韻》的展品前,一位觀賞者面朝展品中央的感應裝置,隨意舞動自己的身體,電子大屏幕上的水墨則伴隨她的身體動作即興“作畫”。
這也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成立“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”后的首次高水平學術聯(lián)展。主辦方表示,作為世界巡展的起點,此次水墨概念首展試圖嘗試探討建構新的中國水墨樣態(tài),構畫一個從中國經驗與思想邏輯為起點的、具有世界意義的、全新的“水墨現(xiàn)代史”,并將這種美好而理性的愿望與局部經驗傳達給世界。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