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川平稱:三峽文物保護進入“后三峽”時代
王川平介紹,地面四大“國寶”級文物——張飛廟、大昌古鎮(zhèn)、石寶寨和白鶴梁保護工程先后建成開放,地下文物發(fā)掘面積超過126萬平方米,出土文物超過15萬件,其中珍貴文物1萬件。此外,三峽重慶庫區(qū)各區(qū)縣博物館也大多完工,三峽博物館群雛形初現(xiàn)。全國110多家文物考古和保護機構、超過5萬人次,參與了三峽庫區(qū)文物考古及研究工作,總投資19億元。
“這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規(guī)模。三峽考古建立了三峽地區(qū)的新時期文化序列和舊時期文化序列,掌握了秦漢時期和巴人的相關信息,豐富了長江三峽作為長江文明最華彩樂章的內涵,印證了長江是除黃河外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發(fā)源地。”王川平說。
至此,三峽文物保護進入“后三峽”時代。王川平說:“‘后三峽’文物保護規(guī)劃包括對已出土文物的修復、展示、收藏和研究,和地面文物的維修和開放,以及對整個三峽文物的研究、出版和宣傳,打造‘數(shù)字三峽’,讓更多人更便捷地了解三峽歷史文明!
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