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无码噜噜噜madou 电影|久55久55久亚洲青涩欧洲天堂|欧美1级a高清超碰在线观看95|国产做AAA一区暖暖视频亚洲国产|色五月丁香五月华人永久免费视频|国产精品美女欠久国产色综合|影音AV资源站国产理论片精品|五月伊人国产亚州午夜av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資訊 > 興義

興義文化教育史上的幾次輝煌

2023年01月11日 14:10:18來源:黔西南日報 作者:王仕學

  一個地區(qū)有一個地區(qū)的文化臉譜,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文化根脈,興義自然也不例外。

  早在1萬年前,興義就是遠古人類生活的美好家園。從考古資料來看,黔西南古人類遺址、遺跡達40多處,興義不到3000平方公里的國土就有20多處,其密集程度之高是很罕見的。黔西南古人類遺址、遺跡的數(shù)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。為什么興義乃至黔西南會成為遠古人類的美好家園?這恐怕與興義豐富的物產(chǎn)、宜人的氣候,喀斯特洞穴能為古人類提供安全保障有很大關系。黔西南地區(qū)及周邊著名的古人類遺址有頂效貓貓洞遺址、豐都張口洞遺址、龍廣觀音洞遺址、盤縣大洞遺址等等。

  到了秦漢時期,興義及黔西南地區(qū)成為夜郎文化與滇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南越文化交融交流的重要區(qū)域,黔西南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就有以上不同文化類型的青銅器。此外,萬屯漢墓群、交樂漢墓群、普安銅鼓山遺址、阿紅老墳山古墓群等,也出土了帶有本土特色的漢代文物,文物等級之高,體型之大,技藝之精湛冠絕全省。交樂、萬屯出土的兩架銅車馬不僅成為省博物館的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,也是研究秦漢時期交通工具、鑄造技術、用車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實物。

  元明時期,國家空前統(tǒng)一,經(jīng)濟貿(mào)易活躍,西南地區(qū)出海通道有三條:東線為成都、遵義、貴陽、都勻、南寧、廣州;中線為昆明、羅平、百色、南寧、廣州,西線為昆明、廣南、南寧、廣州。興義黃草壩是出海中線的重要節(jié)點,昆明至南寧一線被黃草壩中分,在走完一半路程之后,馬幫要再次打點歇腳,各色人等要在這里交流溝通,也就是說黃草壩在這一時期是一個“旱碼頭”。

  明朝以來,大量的外來作物,如玉米、洋芋、西紅柿、南瓜、辣椒等物種先后傳入貴州,貴州的石山半石山得到迅速開發(fā),邊遠山區(qū)由狩獵過渡到種植養(yǎng)殖,大量移民涌入黔西南地區(qū),當時外省人稱這些地方為黑羊大箐。“改土歸流”“興義置縣”等等歷史事件,推動了興義經(jīng)濟文化的發(fā)展。

  19世紀90年代,變法維新思潮蔓延全國,這種思潮主要影響兩類地區(qū),一是沿海發(fā)達地區(qū),接受西方文化較早,如廣東、福建、浙江;另一類是封建傳統(tǒng)勢力統(tǒng)治比較薄弱的內(nèi)陸省份,如云南、貴州等,維新人士乃至資產(chǎn)階級民主革命志士,這些省份居多。興義作為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“旱碼頭”,自然有了得風氣之先的前提條件。

  第四座筆山書院的課程設置、教學方式、圖書儀器購置等等與傳統(tǒng)的書院相比,有了較大的改進。1897年貴州學政嚴修在貴陽創(chuàng)辦經(jīng)世學堂,貫徹“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”原則,對傳統(tǒng)的科舉人才機制進行變革,共招生40多名,貴陽府錄取21名,興義縣錄取劉顯治、劉顯潛、劉顯世、李映雪、呂聲文等5名,人數(shù)之多僅次于貴陽,可以說是興義教育在貴州學界的第一次輝煌,也是筆山書院與貴州“新學”的無縫對接。1898年“戊戌變法”失敗,六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,大批維新人士或撤職,或流放,或降級,貴州當政者對新學噤若寒蟬,經(jīng)世學堂停擺,貴州新學胎死腹中。這時候興義鄉(xiāng)紳劉官禮等人利用興義學子與堂長雷廷珍的關系,將經(jīng)世學堂那班人馬招聘至筆山書院,筆山書院成為貴州新學避風港,也是貴州新學僅存的一塊“試驗田”。

  1905年筆山書院改為興義高等小學堂,筆山書院的部分學生轉入高等小學堂。1906年通省公立中學成立,首屆招生52名,興義高等小學堂選送的13名學子,全部被錄取,且成績優(yōu)異,人數(shù)之多再次震動貴州學界。這可以說是興義教育在貴州學界的第二次輝煌。

  其實,筆山書院早已在“廢科舉,興學校”之前,注入了若干變革創(chuàng)新的內(nèi)容,而一旦通省公立中學這類“新學”在貴州雨后春筍般地出現(xiàn),其它地方的學子還在觀望迷茫之際,興義學子早已揚鞭在先,搶得先機了。他們作了充足的準備,或報考陸軍小學,或報考政法學堂,或報考講武學堂,大都表現(xiàn)出色。他們?nèi)盒氰玻^角崢嶸,也就不奇怪了。

  1905年貴州開始派遣留學生或出洋考察,目的地主要是日本。從1905年至1911年,先后有14名學子留學或外出考察,這在全省縣份中也是極高的。

  由于興義在試辦新學及公派留學生等方面在全省的突出貢獻,貴州巡撫林紹年送了“元老壯猷”的金字大匾給劉官禮,獎勵他辦理新學,知縣馬楨也獲得了貴州巡撫的嘉獎。

  清末興義教育在全省的輝煌成就,為民國初年興義系軍閥的形成、崛起準備了大量人才。興義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,不少人具備了與國內(nèi)一流精英相知相交的基礎,在留下了不少佳話的同時,許多人跨上政治舞臺,成為顯赫一時的風云人物。有人說“貴州民國史,半部興義人”,一點也不夸張。

  1925年,趙伯俊創(chuàng)辦興義中學,引進教育部頒布的正規(guī)教材,聘請貴陽等地優(yōu)秀的高等師范畢業(yè)生任教。1935年河南濟源人薛子中游歷西南三省,寫出《黔滇川旅行記》(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),在《黔邊重地興義》一節(jié)里,對興義教育作了這樣的論述:“教育為盤江八屬之冠,有縣立中學一所,小學百余所。教育經(jīng)費年約三萬元,教員薪金尚不拖欠,在貴州全省中,興義為教育經(jīng)費最有辦法之縣份”“惟近年因縣中出了幾位軍政要人,一般青年均不甘蠖屈于邊陲小縣,多出外活動去了”。這些記述反映了興義20世紀30年代中期興義縣教育經(jīng)費的保障情況和青年外出學習的盛況。據(jù)省教育廳統(tǒng)計,1935年興義中學實驗器材數(shù)量、生均圖書、在各類大學就讀人數(shù)在全省名列前茅。這可以說是興義教育在全省第三次輝煌。
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興義創(chuàng)辦了省立興義中學和縣立興義中學,蔣秋溪、戴厚基、喻挺蓀、花壽全、劉公亮等老師,都是飽學之士,比如蔣秋溪詩文詞賦詞論詩論均擅長,戴厚基擅長古文等等。興義中學群英薈萃,教學質量穩(wěn)居全省前列。

  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整個民國時期,興義外出留學人數(shù)達29人。

  新中國成立之后,興義一中的高考錄取率為全省前三甲。1960年畢業(yè)47人,38人考入大學本科。當年貴州高校報考人數(shù)嚴重不足,各地動員優(yōu)秀的高二學生參加高考,興義一中胡隆芬、鄭天碧、曾家齊、朱惠銘、丁胡榮等5人,經(jīng)批準提前畢業(yè)報考,均錄取本科院校,其中丁胡榮錄取北京師范大學,胡隆芬、鄭天碧錄取貴陽師范學院,朱惠銘錄取貴州工學院,曾家齊錄取安順師范?茖W校,傳為一時佳話。

  1996創(chuàng)辦的興義八中,探索變革,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辦學之路,直逼百年老校貴陽一中。一個縣城的中學敢與具有巨大生源優(yōu)勢、師資優(yōu)勢、財力優(yōu)勢的省城名校叫板,這是偶然的嗎?當然不是。興義人在歷史上就曾多次創(chuàng)造輝煌,或許還有各種文化雜交的優(yōu)勢。

  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1990年至2010年,名列貴州高考前三名的學生達21人。興義考取的博士生22人,碩士生52人,外出留學21人。1999年至2016年,僅興義八中就錄取清華56人,錄取北大78人。人文歷史的豐厚在于人才輩出,而人才輩出的基礎在于教育,興義教育迎來了歷史上最燦爛最持久的輝煌!

  在文化方面,清朝咸同年間,興義知府孫清彥駐軍黃草壩,寫就的《學書枝言》乃是填補貴州書論空白的扛鼎之作。孫清彥是晚清云貴著名書畫家,他是云南呈貢人,但是其代表作《學書枝言》與興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。

  1858年,白旗起義爆發(fā)。1862年起義軍攻占興義府城等,知府胡霖澍死于戰(zhàn)亂。貴州巡撫田心恕任命孫清彥為興義知府,府署移設興義縣城。同年11月白旗軍攻占興義縣城。1864年清軍及地方團練收復興義縣城。興義縣城“三陷三復”,筆山書院停辦,師生四散。孫清彥署理興義知府,流寓興義高卡、雙生、下五屯一帶,這一帶駐扎著強悍的劉氏團練,白旗軍的勢力范圍僅限于黃草壩周邊。在戎馬倥傯之余,孫清彥教授筆山書院部分學生書法繪畫。孫清彥這期間撰寫的《學書枝言》,共6000多字,其在這篇書論末尾談到著述的動因和用意時說“同治書元壬戌歲次,駐軍壩上,盾墨之暇,諸生每詣論書,因議古今筆法妙義,何罄名言?獨奈行,無堪證喻者,走筆述此,名曰枝言”。據(jù)《貴陽孫氏家譜》中孫清彥年譜記載,同治十二年(1873),孫清彥由安順知府署理郎岱廳同知,加道員銜調貴陽;刭F陽之前,應興義鄉(xiāng)紳劉官禮邀請,再次到興義文昌宮筆山書院書寫《學書枝言》,刻碑四通,立于文昌宮筆山書院內(nèi),供諸生觀摩欣賞,成為書院的“鎮(zhèn)院之寶”!秾W書枝言》及碑刻是興義歷史文化的重器!秾W書枝言》殘碑發(fā)現(xiàn)后,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熊洪斌教授通過幾年的整理、研究,撰寫了25萬字的《學書枝言碑解說》,出版后在貴州書法界引起巨大反響!秾W書枝言碑》是書法理論與書法作品的完美結合,被譽為“山澤遺珠”!秾W書枝言》從書法的源流、用筆、選墨、選貼、布局等諸多方面,作了精妙的闡述。貴州著名書法家姜澄清教授在序言中稱“文珎(音珍)每藏邊土,《枝言》之復出,即可重證也”。2020年熊洪斌教授根據(jù)殘碑上字體的大小,字體風格,推斷碑的形制,重書《學書枝言》碑,四通碑立于筆山書院舊址,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,使百年文脈得以貫通,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地方文化好事善事。

  另一個享譽全省的文化成就,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,蔣秋溪撰寫的《蘧廬辭說》《蘧廬詩話》《蘧廬文賸》,他是興義古典文學的集大成者,詩詞歌賦,詩學詞學,散文書法,無不精通,尤以詞話詩話獨步貴州。

  眾所周知,詩話本是文化發(fā)達地區(qū)飽學之士深入思考的結晶,這不僅需要大量的閱讀,還需要反復揣摩,才能從理論上進行觀照。袁枚的《隨園詩話》、王國維的《人間詞話》等等,莫不如此。興義地處邊遠,文化欠發(fā)達。蔣秋溪撰寫詩話,真真是個奇跡!其探索古詩詞的音律,評點文學史上各流派的得失,見解之精辟,比肩國內(nèi)一流詩話并不遜色,應了那句“自古雄文出邊陲”的老話。能寫古體詩的人很少,能寫好古體詩的人更少。寫作之后能將創(chuàng)作心得升華為理論,更是鳳毛麟角。《蘧廬詩話》保留了興義古典詩歌乃至貴州古典詩歌的許多作品,非常珍貴。他的點評及比較分析,對鑒賞這些詩有很好的作用!掇緩]辭說》《蘧廬詩話》約3萬字,有很高的學術價值,視為全省一流詞學詩學著作當之無愧。

  來源:黔西南日報 作者:王仕學


我要評論

共有0條評論

相關信息

熱文排行

24小時 一周 一月

興義文化教育史上的幾次輝煌

黔西南日報 | 2023年01月11日 14:10:18 | 王仕學

  一個地區(qū)有一個地區(qū)的文化臉譜,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文化根脈,興義自然也不例外。

  早在1萬年前,興義就是遠古人類生活的美好家園。從考古資料來看,黔西南古人類遺址、遺跡達40多處,興義不到3000平方公里的國土就有20多處,其密集程度之高是很罕見的。黔西南古人類遺址、遺跡的數(shù)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。為什么興義乃至黔西南會成為遠古人類的美好家園?這恐怕與興義豐富的物產(chǎn)、宜人的氣候,喀斯特洞穴能為古人類提供安全保障有很大關系。黔西南地區(qū)及周邊著名的古人類遺址有頂效貓貓洞遺址、豐都張口洞遺址、龍廣觀音洞遺址、盤縣大洞遺址等等。

  到了秦漢時期,興義及黔西南地區(qū)成為夜郎文化與滇文化、巴蜀文化、南越文化交融交流的重要區(qū)域,黔西南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就有以上不同文化類型的青銅器。此外,萬屯漢墓群、交樂漢墓群、普安銅鼓山遺址、阿紅老墳山古墓群等,也出土了帶有本土特色的漢代文物,文物等級之高,體型之大,技藝之精湛冠絕全省。交樂、萬屯出土的兩架銅車馬不僅成為省博物館的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,也是研究秦漢時期交通工具、鑄造技術、用車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實物。

  元明時期,國家空前統(tǒng)一,經(jīng)濟貿(mào)易活躍,西南地區(qū)出海通道有三條:東線為成都、遵義、貴陽、都勻、南寧、廣州;中線為昆明、羅平、百色、南寧、廣州,西線為昆明、廣南、南寧、廣州。興義黃草壩是出海中線的重要節(jié)點,昆明至南寧一線被黃草壩中分,在走完一半路程之后,馬幫要再次打點歇腳,各色人等要在這里交流溝通,也就是說黃草壩在這一時期是一個“旱碼頭”。

  明朝以來,大量的外來作物,如玉米、洋芋、西紅柿、南瓜、辣椒等物種先后傳入貴州,貴州的石山半石山得到迅速開發(fā),邊遠山區(qū)由狩獵過渡到種植養(yǎng)殖,大量移民涌入黔西南地區(qū),當時外省人稱這些地方為黑羊大箐。“改土歸流”“興義置縣”等等歷史事件,推動了興義經(jīng)濟文化的發(fā)展。

  19世紀90年代,變法維新思潮蔓延全國,這種思潮主要影響兩類地區(qū),一是沿海發(fā)達地區(qū),接受西方文化較早,如廣東、福建、浙江;另一類是封建傳統(tǒng)勢力統(tǒng)治比較薄弱的內(nèi)陸省份,如云南、貴州等,維新人士乃至資產(chǎn)階級民主革命志士,這些省份居多。興義作為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“旱碼頭”,自然有了得風氣之先的前提條件。

  第四座筆山書院的課程設置、教學方式、圖書儀器購置等等與傳統(tǒng)的書院相比,有了較大的改進。1897年貴州學政嚴修在貴陽創(chuàng)辦經(jīng)世學堂,貫徹“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”原則,對傳統(tǒng)的科舉人才機制進行變革,共招生40多名,貴陽府錄取21名,興義縣錄取劉顯治、劉顯潛、劉顯世、李映雪、呂聲文等5名,人數(shù)之多僅次于貴陽,可以說是興義教育在貴州學界的第一次輝煌,也是筆山書院與貴州“新學”的無縫對接。1898年“戊戌變法”失敗,六君子血染北京菜市口,大批維新人士或撤職,或流放,或降級,貴州當政者對新學噤若寒蟬,經(jīng)世學堂停擺,貴州新學胎死腹中。這時候興義鄉(xiāng)紳劉官禮等人利用興義學子與堂長雷廷珍的關系,將經(jīng)世學堂那班人馬招聘至筆山書院,筆山書院成為貴州新學避風港,也是貴州新學僅存的一塊“試驗田”。

  1905年筆山書院改為興義高等小學堂,筆山書院的部分學生轉入高等小學堂。1906年通省公立中學成立,首屆招生52名,興義高等小學堂選送的13名學子,全部被錄取,且成績優(yōu)異,人數(shù)之多再次震動貴州學界。這可以說是興義教育在貴州學界的第二次輝煌。

  其實,筆山書院早已在“廢科舉,興學校”之前,注入了若干變革創(chuàng)新的內(nèi)容,而一旦通省公立中學這類“新學”在貴州雨后春筍般地出現(xiàn),其它地方的學子還在觀望迷茫之際,興義學子早已揚鞭在先,搶得先機了。他們作了充足的準備,或報考陸軍小學,或報考政法學堂,或報考講武學堂,大都表現(xiàn)出色。他們?nèi)盒氰玻^角崢嶸,也就不奇怪了。

  1905年貴州開始派遣留學生或出洋考察,目的地主要是日本。從1905年至1911年,先后有14名學子留學或外出考察,這在全省縣份中也是極高的。

  由于興義在試辦新學及公派留學生等方面在全省的突出貢獻,貴州巡撫林紹年送了“元老壯猷”的金字大匾給劉官禮,獎勵他辦理新學,知縣馬楨也獲得了貴州巡撫的嘉獎。

  清末興義教育在全省的輝煌成就,為民國初年興義系軍閥的形成、崛起準備了大量人才。興義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,不少人具備了與國內(nèi)一流精英相知相交的基礎,在留下了不少佳話的同時,許多人跨上政治舞臺,成為顯赫一時的風云人物。有人說“貴州民國史,半部興義人”,一點也不夸張。

  1925年,趙伯俊創(chuàng)辦興義中學,引進教育部頒布的正規(guī)教材,聘請貴陽等地優(yōu)秀的高等師范畢業(yè)生任教。1935年河南濟源人薛子中游歷西南三省,寫出《黔滇川旅行記》(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),在《黔邊重地興義》一節(jié)里,對興義教育作了這樣的論述:“教育為盤江八屬之冠,有縣立中學一所,小學百余所。教育經(jīng)費年約三萬元,教員薪金尚不拖欠,在貴州全省中,興義為教育經(jīng)費最有辦法之縣份”“惟近年因縣中出了幾位軍政要人,一般青年均不甘蠖屈于邊陲小縣,多出外活動去了”。這些記述反映了興義20世紀30年代中期興義縣教育經(jīng)費的保障情況和青年外出學習的盛況。據(jù)省教育廳統(tǒng)計,1935年興義中學實驗器材數(shù)量、生均圖書、在各類大學就讀人數(shù)在全省名列前茅。這可以說是興義教育在全省第三次輝煌。

  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興義創(chuàng)辦了省立興義中學和縣立興義中學,蔣秋溪、戴厚基、喻挺蓀、花壽全、劉公亮等老師,都是飽學之士,比如蔣秋溪詩文詞賦詞論詩論均擅長,戴厚基擅長古文等等。興義中學群英薈萃,教學質量穩(wěn)居全省前列。

  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整個民國時期,興義外出留學人數(shù)達29人。

  新中國成立之后,興義一中的高考錄取率為全省前三甲。1960年畢業(yè)47人,38人考入大學本科。當年貴州高校報考人數(shù)嚴重不足,各地動員優(yōu)秀的高二學生參加高考,興義一中胡隆芬、鄭天碧、曾家齊、朱惠銘、丁胡榮等5人,經(jīng)批準提前畢業(yè)報考,均錄取本科院校,其中丁胡榮錄取北京師范大學,胡隆芬、鄭天碧錄取貴陽師范學院,朱惠銘錄取貴州工學院,曾家齊錄取安順師范?茖W校,傳為一時佳話。

  1996創(chuàng)辦的興義八中,探索變革,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辦學之路,直逼百年老校貴陽一中。一個縣城的中學敢與具有巨大生源優(yōu)勢、師資優(yōu)勢、財力優(yōu)勢的省城名校叫板,這是偶然的嗎?當然不是。興義人在歷史上就曾多次創(chuàng)造輝煌,或許還有各種文化雜交的優(yōu)勢。

  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1990年至2010年,名列貴州高考前三名的學生達21人。興義考取的博士生22人,碩士生52人,外出留學21人。1999年至2016年,僅興義八中就錄取清華56人,錄取北大78人。人文歷史的豐厚在于人才輩出,而人才輩出的基礎在于教育,興義教育迎來了歷史上最燦爛最持久的輝煌!

  在文化方面,清朝咸同年間,興義知府孫清彥駐軍黃草壩,寫就的《學書枝言》乃是填補貴州書論空白的扛鼎之作。孫清彥是晚清云貴著名書畫家,他是云南呈貢人,但是其代表作《學書枝言》與興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。

  1858年,白旗起義爆發(fā)。1862年起義軍攻占興義府城等,知府胡霖澍死于戰(zhàn)亂。貴州巡撫田心恕任命孫清彥為興義知府,府署移設興義縣城。同年11月白旗軍攻占興義縣城。1864年清軍及地方團練收復興義縣城。興義縣城“三陷三復”,筆山書院停辦,師生四散。孫清彥署理興義知府,流寓興義高卡、雙生、下五屯一帶,這一帶駐扎著強悍的劉氏團練,白旗軍的勢力范圍僅限于黃草壩周邊。在戎馬倥傯之余,孫清彥教授筆山書院部分學生書法繪畫。孫清彥這期間撰寫的《學書枝言》,共6000多字,其在這篇書論末尾談到著述的動因和用意時說“同治書元壬戌歲次,駐軍壩上,盾墨之暇,諸生每詣論書,因議古今筆法妙義,何罄名言?獨奈行,無堪證喻者,走筆述此,名曰枝言”。據(jù)《貴陽孫氏家譜》中孫清彥年譜記載,同治十二年(1873),孫清彥由安順知府署理郎岱廳同知,加道員銜調貴陽;刭F陽之前,應興義鄉(xiāng)紳劉官禮邀請,再次到興義文昌宮筆山書院書寫《學書枝言》,刻碑四通,立于文昌宮筆山書院內(nèi),供諸生觀摩欣賞,成為書院的“鎮(zhèn)院之寶”!秾W書枝言》及碑刻是興義歷史文化的重器!秾W書枝言》殘碑發(fā)現(xiàn)后,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熊洪斌教授通過幾年的整理、研究,撰寫了25萬字的《學書枝言碑解說》,出版后在貴州書法界引起巨大反響!秾W書枝言碑》是書法理論與書法作品的完美結合,被譽為“山澤遺珠”!秾W書枝言》從書法的源流、用筆、選墨、選貼、布局等諸多方面,作了精妙的闡述。貴州著名書法家姜澄清教授在序言中稱“文珎(音珍)每藏邊土,《枝言》之復出,即可重證也”。2020年熊洪斌教授根據(jù)殘碑上字體的大小,字體風格,推斷碑的形制,重書《學書枝言》碑,四通碑立于筆山書院舊址,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,使百年文脈得以貫通,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地方文化好事善事。

  另一個享譽全省的文化成就,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,蔣秋溪撰寫的《蘧廬辭說》《蘧廬詩話》《蘧廬文賸》,他是興義古典文學的集大成者,詩詞歌賦,詩學詞學,散文書法,無不精通,尤以詞話詩話獨步貴州。

  眾所周知,詩話本是文化發(fā)達地區(qū)飽學之士深入思考的結晶,這不僅需要大量的閱讀,還需要反復揣摩,才能從理論上進行觀照。袁枚的《隨園詩話》、王國維的《人間詞話》等等,莫不如此。興義地處邊遠,文化欠發(fā)達。蔣秋溪撰寫詩話,真真是個奇跡!其探索古詩詞的音律,評點文學史上各流派的得失,見解之精辟,比肩國內(nèi)一流詩話并不遜色,應了那句“自古雄文出邊陲”的老話。能寫古體詩的人很少,能寫好古體詩的人更少。寫作之后能將創(chuàng)作心得升華為理論,更是鳳毛麟角!掇緩]詩話》保留了興義古典詩歌乃至貴州古典詩歌的許多作品,非常珍貴。他的點評及比較分析,對鑒賞這些詩有很好的作用。《蘧廬辭說》《蘧廬詩話》約3萬字,有很高的學術價值,視為全省一流詞學詩學著作當之無愧。

  來源:黔西南日報 作者:王仕學

推薦閱讀
亮點黔西南  2022-12-14
亮點黔西南  2022-12-16
貴州興仁公安交警  2022-12-17
興仁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  2022-12-17
興仁市社會防控辦  2022-12-17
廉潔安龍  2022-12-19
黔西南公安  2022-12-21
興仁市人民醫(yī)院  2022-12-21
黔西南州人民檢察院  2022-12-15
黔西南日報   2022-12-19